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巾说:“‘快餐式’相亲有物质化、功利性的取向。”相亲行为回归物质需求不是一种进步。
“快餐式”相亲中,一旦一方与自己眼缘不合、外貌、穿戴、谈吐达不到期望,相亲即行终止。还有一些“快餐式”相亲人奉行不委屈,不勉强的原则,一言不合、眼缘不合起身就走,全不顾对方感受、颜面。某婚恋网站数据显示,每月有463万人选择线上即时聊天脱单。在线下相亲从见面到确立恋爱关系平均为26天,恋爱到结婚平均时间为66天,100天左右即可完成婚姻大事。
婚恋市场功利性、目的性强烈的“快餐式”相亲与真情实感渐行渐远。“快餐式”相亲压缩双方交流、交往时间,以摸排对方物质要素为目的来权衡、取舍,挤压感情、性格、爱好、志向在婚恋中生存空间,越来越趋向存款、住房、穿戴等物质、功利,当精神因素退缩减少、无足轻重时,相亲双方就会堕入对物质条件的比较、器重。“快餐式”相亲试图在很短时间淘选出心仪对象,似乎缺少了对婚恋的起码尊严。
助理研究员李巾说:“当代婚姻需要创新一种适应新时代年轻人要求的新型道德伦理,但相亲时间长短不是婚恋观创新的取向,更看重物质享受的取舍也不是新婚恋观取向。对青年在择偶婚恋方面进行道德教育,单身青年应该理性判断,不被功利、世俗的婚恋观左右。”
赶场式相亲”婚恋快餐化与功利化让人纠结
对于剩男剩女而言,春节犹如一道难迈的“坎”;剩男剩女遭遇了标签化和污名化,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春节也提供了一个相亲的契机,“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” ;“赶场式相亲”不仅在城市上演,在乡村里也屡见不鲜。当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的婚恋文化遭遇浮躁、焦虑的社会心态,“赶场式相亲”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。
以合家团圆为文化内核的春节,让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。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和张罗下,返乡的年轻人参与到了相亲竞争中去;“赶场式相亲”看似不可理喻,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、约定俗成的“潜规则”——为了不错过“脱单”机会,单身男女身不由己、欲罢不能地参与 “赶场式相亲”。
“赶场式相亲”说到底,就是婚恋越来越快餐化、功利化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?里茨尔在其名著《社会的麦当劳化》中指出,社会的麦当劳化体现在文化的“麦当劳化”、生活方式的“麦当劳化”、娱乐的“麦当劳化”等。相亲的“麦当劳化”,已经成为一种无奈而尴尬的现实。
在相亲的过程中,以财富为核心的阶层边界,和颜值、年龄、受教育状况、家庭结构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。市场化和商品化将人们情感的欲求和满足以差异化的方式呈现出来,在同质化、模式化的相亲桥段中,男女双方互问“身价”、互摸“家庭”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。相亲可以标准化、流程化,“赶场式相亲”就具有了可行性。
不论是在乎眼缘,还是注重物质条件,抑或重视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,“赶场式相亲”本质上也是不同婚恋观念的摩擦与碰撞。一旦对方不契合自己的婚恋观念,一些单身男女就迅速地转身离场,继续下一轮相亲。这样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,表面上提高了相亲的效率,实际上却可能错过合适的婚恋对象。
央视一位主持人在节目中,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,“年轻一点特别在乎眼缘,年长一点好像很在乎条件,再往后,发苍苍,视茫茫,牙齿动摇的时候,可能关乎你幸福的最重要的其实是生活方式”。不被功利、世俗的婚恋观所裹挟,听从内心的声音,追求生活方式的契合和精神世界的贴近,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。清晰地认识自我、理性地调试自我,单身男女即使不“赶场式相亲”,也能找到可以“执子之手”的另一半。(杨朝清)